主页

瑞士建筑,以自然之物展文明之智

© 韩爽

瑞士建筑,以自然之物展文明之智 - 更多图片+ 97

对瑞士的最初印象来自于朱自清先生在1932年所作《瑞士》散文,他提到“瑞士无处不是好风景,而且除了好风景似乎就没有什么别的。瑞士是山国,铁道依山而筑,隧道极少,所以老是高高低低,有时像差的很远的。瑞士的湖水一例是淡蓝的,真正平得像镜子一样,太阳照着的时候,那水在微风中摇晃着,宛然是西方小姑娘的眼。若遇着阴天或者下小雨,湖上迷迷蒙蒙的,水天混在一块儿,人如在睡里梦里。也有风大的时候;那时水上便皱起粼粼的细纹,有点像颦眉的西子。”我以为瑞士有忽远忽近的山,有似懂非懂的水。

© 韩爽
© 韩爽

后来,我知道,这里是柯布西耶的故乡,是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大本营,这里有卒姆托对自然的倾诉,有马里奥博塔诗意的回音,这里是卡拉特拉瓦开启工程美学的出发点,是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实验场,也是各国大师表达建筑思想的展示台。每一位建筑师都与瑞士的多元文化产生思维的碰撞,他们在瑞士的壮丽高山和静谧湖泊间留下了丰富的建构语言。

© 韩爽
© 韩爽

瑞士多为山地,地势险要,处于欧洲的中心要地,边临意大利、法国、德国,并深受周边文化影响,形成三个主要语区。瑞士建筑也是由周边国家传入,工业化的建造方法逐渐取代民间手工艺塑造的建筑风貌,产生激烈的文化碰撞。1913年,瑞士制作联盟(Swiss Werkbund)成立,实际上是德意志制作联盟的一部分,由于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瑞士并未卷入战争,这些由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构成的联盟躲避在瑞士,保留了极端的思潮,并影响瑞士当地文化。

© 韩爽

经过漫长的变革,瑞士发展“双轨制”教育模式,即学生16岁之后,可以选择继续读4年制的高中,也可以选择做学徒。学徒每周有两天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其余时间都用来在工厂学习,瑞士知名建筑师马里奥博塔和卒姆托都是受到这样的教育,他们专注于与建造相关的具体材料、工艺以及建构的可能性,强调建筑与场所、地质、自然之间的关系。在采访博塔时候他曾说过:“我不是在做建筑设计,而是在探索自然构成。”

© 韩爽

当今的瑞士建筑,除了博塔、卒姆托等本土建筑师留下的建构语言外,还有一些国际建筑大师,如妹岛和世、隈研吾、扎哈、盖里、罗西,也留下他们的建筑信念,在2018年年初,有幸受到瑞士大使馆的邀请,与几位建筑媒体同行前往瑞士,访问这座地域性和国际化国家的多个建筑作品。探索他们面对文化背景复杂、气候条件恶劣以及自然气息郁重的条件,是如何建造出有深意的建筑?

© 韩爽

苏黎世,瑞士最大的城市和金融中心,德语区,在克里特语中苏黎世是“水乡”的意思,最著名的美食是奶酪火锅。瑞士的建筑深受罗西影响,1927年来到苏黎世高工,带来对类型学和建筑历史维度的专注理念,所以建筑的发展以中世纪风格和现代为主,一条利玛特河将城市分为两部分,两岸有双塔式罗马大教堂、修女院、市政府和多种现代化的住宅、博物馆。宜人的城市规划尺度,无论在哪个季节,人都会享受在城市漫步中。

© 韩爽

苏黎世的新建筑,并没有在形式上延续历史的符号,注重将传统的材料转化为建造的本身。瑞士国立博物馆(Swiss National Museum),建筑师 Christ & Gantenbein 设计,新的展览区域与1898年的旧馆完全的形式不同,通过简单的建筑体量,赋予城市更新的意义。建筑使用存粹的几何形状,顶部尖锐的屋顶与底层架空的形状呼应,立面上圆形的窗口弱化建筑的边缘形状,整体规整却在内部寻找丰富的空间变化,是瑞士建筑的特点,也是瑞士人的性格。

© 韩爽

建筑内部空间注重展品规划,将科技发展技术与内容充分的结合。同行的瑞士人说,每周末家长会带着小朋友来学习和游戏,陪伴成长的同时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混凝土的材质因为圆形窗口变得“温柔”,儿童世界也不会因为灰色材质而失去兴趣。透过窗口的绿荫风光,让建筑以最“自然”的方式存在于场地中。

© 韩爽

这里拥有最著名的建筑院校——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Z),近些年,学院将建筑的“建造”与机器人的数字建造联系在一起,通过与信息时代的数字化逻辑共同作用,延续传统的建造,发觉传统材料在当代的潜力,寻找新的表现形式。走进校园,教学空间中拥有众多机器人,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一位教授告诉我们:“他们通过对技术的研究,复原场地的参数,催生建筑学的新设计。”将建筑设计与建造通过工具探索方式结合,发觉材料本身的内在潜能,体现建构性自然属性,成为ETHZ位于QS全球建筑院校前位排名的重要因素。

© 韩爽

除了ETHZ教育外,瑞士拥有工程建筑师协会(SIA),对实际建造的工程问题、环境问题探索,促进建筑环境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建造。由于独特的地理特质,一半的瑞士工程是建造在山上,比如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隧道都是穿越山脉开通。协会在建造方式上改进,为建筑师理念实践提供了技术上的基础。从工程技术上依旧不断强化瑞士建筑“材料与空间冲突”的特点,从单纯的结构中创建迷人的空间。

© 韩爽

如果说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工程建筑师协会的技术引导苏黎世的建筑实践,将瑞士北部德语区的建筑引向一种工业与空间的平衡美学中,那么在瑞士的南部不得不提到马里奥博塔以及塔的提契诺学派。博塔以“完形几何、逻辑有序的结构、复杂负型空间、触觉丰富的表面和讲究的圬工技艺”的建筑特点,传承意大利语区的地域性建筑。

© 韩爽
© 韩爽

博塔将自己的事务所设在他的家乡——提契诺州门德里西奥大区的卢加诺市,这个群山环绕但并不大的城市,并将自己的建筑信念全部交授于门德里西建筑学院,这个学校不同于苏黎世的工具教学理念,更加关注研究历史、艺术、哲学和社会学。在于博塔在他工作室的采访中,他对建筑学的教育:“建筑设计是从城市中提取出来的物品,我们的设计都是从一些说不清楚的事物中生成,这与你遇到的人,遇到的事都息息相关,每一次碰撞都会形成你独属的风格。我并会在设计中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只有你不断的去做,将自己想法变成具体的事物,才会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潜能。”这也就是马里奥博塔是个工作狂,门德里西建筑学院都是实验室的原因。

© 韩爽
© 韩爽
© 韩爽

在卢加诺市中,到处都是马里奥博塔的建筑作品,从他成为学徒第一天到最近的设计都完整的保留。他的工作室,没有多变的空间,没有华丽的建筑语汇,相反的是,到处都精心的家具设计。当问他这些家具品牌时候,他告诉我:“这些家具都是他自己设计的,在美国的时候他曾经设计过上千个家具,后来自己一点点把这些买回来。”工作室中放着抽象的拼贴画,与“城堡”相连的五只手在不断的挥舞,我不解问他是不是追随超现实主义,“没有唯一的流派,都是从喜欢的事物中汲取的思想。”他笑着回应。他真的是个工作狂呀,只要稍微停下发问时他就在安排工作,真是让人敬仰的人生态度。

© 韩爽
© 韩爽
© 韩爽

也许你对博塔的印象是“红砖、几何、工艺”,那真的是误解他了。在提契诺旅游局的带领下,我们参观博塔的早期作品莫尔比奥中学,建造于1977年。八个相同体量连成一体,外立面保留原始的混凝土灰色工艺和宝蓝色的窗色,草地、建筑、山、天空形成层次外部空间变化,这座粗野的混凝土建筑本身就存在于这里,从未脱离环境。多个体量的内部均为交通中庭,连成透视空间,墙体围成景框,让人陷入无尽的视觉猜想中。顶层天花板的楔形采光方式,让整个建筑都沉浸在自然光影变化中。窗框的线条结构投影在混凝土墙体上,让人感受建筑的青春力量。在五十年前的建筑中,依旧可以看到博塔式建筑的影子,瑞士的建筑在浸入式体验之后,历史的语言和意义才真正的被唤醒,越过时间,冲击我们对建筑的认知。

© 韩爽
© 韩爽

博塔最近刚完成的建筑作品“门德里西建筑学院剧院”,圆柱形整体体量、几何形状立面开洞、两种材料交织建构手法,看到这些时候,大家不禁发出感叹,“这个真博塔”。空间外园内方,混凝土灰色墙体,行走路线中的每一个灯具,每一处扶手似乎都经过设计,体量、材料配比恰到好处,没有一点多余浪费,博塔的建筑精神就是这样,用最简单的建造手段让众人懂得背后的建筑原则。剧院的材料性与体量形势交织在一起,用材料凸显形式,形式表达材料,最终,剧院变成了城市历史中的场所。

© 韩爽
© 韩爽

在描述瑞士建筑特征时,很容易和日本建筑弄混。他们都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和解、材料的建造工艺、纯粹简约的设计表达,但是他们最大的区别是对材料的理解方式不同。日本由于地震原因多使用木材,并且木是最接近自然的材料,但瑞士不同,瑞士对木工艺的追求源自教育,之前说过“学徒制”的教育模式,前往比尔高等木材技术工业学校才真正懂得学徒的意义。本校的负责人讲解:“他们用所得到的研究成果建造他们的建筑学院,用建构技术让一座全木制的建筑保存百年甚至更多。”主体建筑底层架空的防火防腐处理、内部空间的混凝土墙的防火分隔、三层木结构的构造设计不断都在传承瑞士的工匠精神。

© 韩爽

瑞士的法语区,属于以巴黎为中心的法兰西平原与山地高原接壤的国际地带,这里拥有的是矮小的丘陵地景。在洛桑,早期柯布西耶、伯纳德·曲米等多个国际化大师曾来到此地,影响这里的建筑设计。先如今,这座城市拥有众多的建筑学语言,包括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建筑院校,SANNA 的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劳力士中心,隈研吾的 One Roof 活动中心等等。他们的建筑项目保留自身的建筑特点同时,顺应城市的地景。

© 韩爽
© 韩爽

劳力士中心,被当地人称为“乳酪”建筑,方形体量的顶层和底层形成波浪形,行走在下面高高低低的穿越,放大缩小空间尺度,让人琢磨不透建筑,乳酪建筑的中心被挖出若干个大大小小的院落,波浪的楼面屋面层与圆形天井院落详解,形成整体的建筑表皮。建筑内部空间完全打破了常规建筑中的封闭房间,每一处都可以随时席地而坐开始思考和学习,楼地面的不平形成多种高差,原本在妹岛的设计中,整个内部空间是整体的平滑流动的,但是出于瑞士的残疾人规范考虑,在室内增加了许多路线规划和扶手。这样的结合不仅没有破坏原有的自由空间,反而更加适应当地做出地域性的改变。无论从哪里来的建筑师,都会生成只适用于瑞士的建筑设计,历史文化也就因此得到了传承。

© 韩爽
© 韩爽

在法语区中最国际性的城市日内瓦中,建筑受到了各种国际组织和财团总部的引导,呈现出保守、古典、尺度规模宏大特点。日内瓦联合国总部万国宫,一座古典的历史建筑,占地3万多平方米,拥有五十多个入口,但是由于这里在早年建造中使用有毒材料“木棉”,所以部分建筑将不再使用。万国宫周边的景观设计体现法国的景观设计理念,规整的景观规划,强调城市的权利,将瑞士建筑带入到欧洲历史中。

© 韩爽

瑞士建筑从本地的教育(ETHZ,EPFL,门大)到本土的建筑师实践,再到国际建筑师的实践,无疑都在用瑞士的方法回应地狱的自然美。建筑师们在工程技术领域中、在材料工艺研发中、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都以瑞士传统“建构”精神和建筑的制作语言,从微观个体到宏观整体回应瑞士建筑的自然内涵,凝聚瑞士建筑的信念。瑞士建筑从表面上来看,容易被贴上极简的方盒子这一标签,当走进建筑,材料的建构却没有形体那样简单的态度,而是用常年累月的习惯和思考的维度搭建。这才是瑞士建筑的一直在建构的“场所”。

© 韩爽

一次短暂的瑞士旅行开启了对瑞士建筑的人士大门,但建筑智慧的真正意图和营造方法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索。回想起,依旧还记得苏黎世国立博物馆的智慧展览设计、苏黎世艺术学院的学生自发创意空间、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工具研究法、工程建筑师协会的技术突破、马里奥博塔的建构语言、门德里西奥大学的手工模型、莫尔比奥中学的空间感染、韩国叛逆建筑师的对话、比尔高等木材技术工业学校的学徒精神、洛桑国际会议中心的五分钟升降座椅、洛桑多彩的地下通道、SOM的新建联合国大楼施工现场、马上要搬到中国的日内瓦木剧场等等。当然更难以忘记的是三十年一遇的大雪和睿吉雪山美景。在速写这个国家的同时,思考建筑的定义。瑞士的建筑,透过历史、城市和自然文化,呈现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建构语汇和思考精神。

© 韩爽
© 韩爽

再次特别感谢瑞士国家形象委员会、瑞士驻华大使馆、提契诺旅游局、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以及各个建筑的工作人员的陪同。

© 韩爽

文章参考:
阅读城市:多面建构-风景中的瑞士现当代建筑;作者:世界之旅
具体精神:瑞士现当代建筑;作者:朱竞翔
A New Physis of Construction——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Material, Tools and Design in the Contemporary Scene of Digital Fabrication. ;作者:Fabio Gramazio,Matthias Kohler and Jan Willmann;翻译及增改:李博

图片库

查看全部显示较少
关于这位作者

# 标签

引用: 韩爽. "瑞士建筑,以自然之物展文明之智" [瑞士建筑,以自然之物展文明之智] 07 8月 2018. ArchDaily.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899031/rui-shi-jian-zhu-yi-zi-ran-zhi-wu-zhan-wen-ming-zhi-zhi>

您已开始关注第一个帐户了!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